常熟市民刘群在手机上下载了“江苏省人医”APP,帮母亲注册并预约挂号。2015年12月30日,她陪母亲到医院,直接凭挂号记录和就诊卡就诊。刘女士对记者说:“以前要提前往返南京排队挂专家号,现在方便多了!”目前,“江苏省人医”APP注册量已突破8000。
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即可与过去很难挂上号的专家医生面对面问诊;通过预警信号,值班护士可观察到病人输液进程……互联网技术一旦与医疗服务“联姻”,改变的不仅是就医方式,更促使优质医疗资源的配置更公平。
省卫生计生委主任王咏红说:“2015年,江苏成为全国率先进行省级综合医改试点的4个省份之一。我们以此为契机,依托‘互联网+健康’新模式,突出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助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服务公平可及,让群众更好地享有便捷、高效的医疗与健康服务。”
远程会诊,专家遥控抢救心脏病人
2015年11月,68岁的六合居民孙大爷突发心脏病,家人立即将他送往离家最近的社区医院,医生马上打电话请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专家会诊,打开远程影像诊断系统,传输医学心电图像,专家遥控指挥,指导社区医生做了关键性的应急处置,争取了抢救病人的宝贵时间。
省卫生计生委按照人口健康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实施“智慧健康服务工程”,同时积极开展“健康江苏云服务计划”,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全省已有近2/3县(市、区)依托中心医院资源优势,建立了区域性检验检查、影像中心及远程会诊中心,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
“省级急救医疗暨远程会诊中心与13个市实现联网运行,省级危重疾病远程会诊系统项目2015年初步建成,远期将覆盖110家县(市、区)级医院。”省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处处长王爱年说。
省卫生计生委应急办主任顾帮朝说,信息化也为应急注入新元素。比如,镇江已开发软件,突发状况的病人刚上救护车,120急救人员就立刻把患者情况传输到送达或者转运医院的急诊科,人还没到医院,处置措施已经准备好,病人一到就可以开展最快的救治。
鼠标一点,医院运行情况尽收眼底
2015年12月,52岁的张阿姨住进无锡市人民医院肾内科病区。“半夜里不用老头子陪护了,我也不用总盯着输液袋啦!”张阿姨告诉记者。记者看到,病人输液袋旁有个小盒子——“输液监测器”,所有床位输液情况,都显示在护士站电脑屏幕上,护士可对输液速度、剩余时间等实时监控。借助医疗物联网技术,该院病床还设有“智能床位监测系统”,动态监测心率、呼吸率和睡眠情况,通过床垫上的无线压力传感器判断病人在床与否,若离开床位超过15分钟即行报警,避免发生意外。
无锡市人民医院日均门诊人数达7000—8000,但看不到拥挤的挂号排队情况。病人手持一卡通,就可以完成挂号、结算、检查、检验、取药等流程,真正实现了无纸化管理。“预存诊疗、一次付费”的就医新模式,分诊排队叫号、电子显示屏、呼叫终端等数字化管理使诊疗流程变得人性化和智能化。无锡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陈敏亚告诉记者,“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医院的整体运行情况就尽收眼底,使得医院管理决策更科学、更有效率。”
“实践证明,在医疗卫生领域,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互联网+’应用,对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对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都是极大的推动。”王咏红说。
档案共享,慢病管理实现社区化
苏州高新区浒墅关开发区阳山花苑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近日来到65岁的朱老伯家中,为他检查血糖情况,讲解日常保养知识。社区医生对朱老伯的健康状况如数家珍,因为老人的健康档案及时更新随时可查。该区累计建立信息化健康档案25万份,达到国家规范要求的档案合格率95%以上,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档案约10万份。
2015年12月24日,“江苏省智慧健康信息传输主干网”正式开通,主干网与县区原有的卫生专网无缝对接,实现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卫生计生机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高规格网络链接。据介绍,江苏省智慧健康信息传输主干网络旨在为推进智慧医疗服务提供基础支撑,在全国率先使用扁平化数据传输架构,承载全省海量区域卫生计生信息的实时数据传输。
“预计到2020年,江苏将在全国率先实现每个家庭有一名签约医生,每位居民有一张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一张服务功能完善的居民健康卡。同时,江苏将全面建成互联互通的省、市、县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覆盖,并做到信息动态更新和有效利用,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提供坚实保障。”王咏红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