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基层,是近年来医改推进的重点之一。当前,这样的探索已经越来越主动和深入。8月12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牵头鄂豫14家县级医院,组建了我省首家远程病理会诊中心。轻点鼠标,将二甲医院术中病人的组织快速冷冻切片影像资料,传输给数百公里外的三甲医院,半小时后得到病理诊断结果,随即明确下一步手术操作。

由于充分借助了网络技术的传输,这种远程病理会诊的优势无疑是非常明显的。“远程”的意义,既在于缩短县域患者跑大医院、大医院医生下基层距离,也缩短了病理诊断所耗费的时间成本,不仅提高了大病救治的准确度,也让更多县域大病患者的治疗赢得了时间。病理诊断的“网来网去”,正是“让资料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医联体建设中的一个突出体现。

医疗服务水平远跟不上大病诊疗需求,这一点在基层医院尤为明显。不仅是医疗设备等硬件资源存在空白,缺乏具备丰富实操经验的高水平医生更是多年来难以破解的瓶颈。我们要看到,以远程病理会诊为代表的远程医疗,打破了病理诊断上时间空间的限制,但这仅仅只是大病救治中的第一步,并不能依赖其来解决基层医疗资源匮乏中的所有难题。现代医学固然已经走出了“望闻问切”的传统方式,但是大病救治中医生与患者的面对面接触,依然是诊疗中更为直接有效,更让患者习惯和放心的方式。

从基层医院来讲,把所有的诊断和治疗难题都交给远程、依赖遥控指挥明显不现实,即便有了高水平的指导和协助,能否“接得住”“接得好”依然是对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的重大考验。远程打开了一条高效便捷的路径,但远程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包打天下。切切实实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从更全面更彻底的方面去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才能推动医改走得更远更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