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网消息,9月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医改办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了全国医联体建设现场推进会,标志着医联体建设将进入快速推进的新阶段。

会上,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讲话指出,推进医联体建设对形成分级诊疗制度、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转变服务模式、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群众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

从会议传出的信息看,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已经有1764家三级医院牵头组建了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占全国三级医院的80%;江苏、重庆、四川、陕西等8个省市超过90%的三级医院参与组建医联体。这一数据说明医联体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形成“气候”。

还有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县域内就诊率达82.5%,较2016年末增长2.1个百分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率持续上升;全国医疗机构下转患者239.6万例次,已高于2016年全年水平;三级、二级公立医院转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病人占比由2016年的0.6%、0.5%增长到0.9%、0.7%;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部分地区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超过60%。这一数据说明作为助推分级诊疗的医联体和签约服务已经对“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显现出初步引导作用。

那么,怎么建设医联体呢?李斌主任要求各地从4个方面推进:

一是形成“服务共同体”,完善畅通的双向转诊机制;

二是形成“责任共同体”,完善权责一致的引导机制;

三是形成“利益共同体”,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四是建立“管理共同体”,完善区域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

尽管李主任强调了四个“共同体”一体推进,但说实话,“利益共同体”与“管理共同体”也许更为关键,因为没有共同的利益和管理的“一体化”显然很难实现所谓的“共同体”。

不可否认,一方面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并没有在新医改中强起来,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进一步弱化的趋势,而医联体与签约服务还只是刚刚起步,距离目标实现无疑还有太多太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医疗服务体系还分属各级各地政府,医疗机构还是严格实行等级管理,并形成了与资源配置、职称晋升、行政级别、收费标准、薪酬待遇等相匹配的等级制,而且这种等级制还在继续强化,这才是最要命和最根本的。因此即使政府强力主导建立了形式上的医疗联合体或者医疗服务共同体,显然在短时间内仍然难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和“管理共同体”。

基于此,笔者建议,必须继续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政府怎么引导?核心在医疗服务市场重构,市场怎么驱动?核心是让各级医疗机构自由恋爱,形成坚定稳固的医疗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