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家投资服务机构发布了一份“中国医疗创业星光榜”,列举了近三年来成立的400家医疗创业公司中比较优质的40家。因为涉及医疗不同的子领域而难以排名,所以只能罗列一下公司名单。
尽管已经按“商业模式、业务数据、技术和市场空间”多维度地十里挑一,40家公司里头还是有几家其实主营业务已面临重大挫折甚至难以为继,也有一大批优质医疗创业公司没被纳入。倒不是说主办方藏私,因为创业公司的财务和业务数据都不公开,外部很难公正评价。再说创业的特点就是早期公司的成功率不高,条件好也不能保证成功。就好比非要从幼儿园的孩子里挑出哪些能上985大学,哪些只能去蓝翔技校,最后误差一定是比较大的。
我们有幸拜访或者访谈过其中近一半的公司,总体说质量远高于新创新公司平均水准。对这些公司做个深入分析,说不定能启发我们怎样进行医疗创业和投资。
这40家公司的“小数据分析”中发现,最近三年的医疗创业越来越理性,一窝蜂做移动医疗、精准医疗的现象少了,不再追求做平台建生态,貌似业务四面开花但实际只能提供可有可无的功能,都更愿意着力解决医疗中某个点的问题。好的创业公司越来越趋于垂直细分,但也越来越重资产重运营,更多的项目开始面向付费意愿强的B端客户,首先追求收入增长而不是注册用户的增加,医疗的严谨保守也排除了短期爆发式增长的可能。
这些项目80%分布在京沪深杭,这四个城市在医疗创业必备的元素例如人才、资金、医疗资源上面已经遥遥领先其它区域,尤其是非医院诊所类项目,在这四大创业中心之外成功概率最少要再打个对折。
从我们过去数百个医疗创业项目的调研来看,医疗创业的商业模式设计并不是核心竞争力,换句话说,合法的医疗模式不多而且很容易被模仿,关键是如何落地执行以及全国复制。医疗领域有无数的痛点需要解决,但大多数未必是好的创业起点。例如优质医疗资源很稀缺,但想撬动这个资源去创业却胜算不大:优质资源难以复制也难以调动,能赚钱但成就不了业务模式。
医疗服务是近两年创业投资热点,因为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开医院办诊所政策在放开中,创业团队也比较容易拿钱。但在公立医院占主导而且医生和医保资源没有真正放开前,民营医疗机构开办容易赚钱难还是普遍现象。而且门诊部和专科连锁医院进入门槛不高,公司需要快速扩大规模来提升品牌价值和降低成本,然而各地(甚至同城各区)的医疗环境差异大,能自带客源的医生稀缺等因素,多数医疗服务连锁只有少数几家店能盈利,这又陷入了“不扩张没估值,扩张了没盈利”的两难境地,比较典型的就是口腔门诊连锁。
现在一些移动医疗公司纷纷开办线下诊所,既弥补线上医疗咨询不足又能把线上流量落地变现,比单一线下门诊部更有优势的理论可以成立,但还需要诸如丁香园、杏仁医生、妈咪知道和育学园等公司能把理论变成现实。
面向B端的SaaS服务创业也是热点,如果是药企或公立医院等付费能力强的用户,盈利比较快但专业门槛较高,而且未来业务扩张有难度;如果是单体药房或诊所等付费能力低的用户,往往通过免费模式通过获取数据或者电商平台服务来赚钱,专业门槛不太高但未来收入转化不确定,因为此类用户的管理需求不是痛点,使用软件如不能带来获客和客单价增长,接下来的用户粘性就没指望了。
医疗电商平台无论是药品、家用器械还是设备维护,无疑在降低交易成本和提升用户体验上有优势。但电商的天生垄断性要求公司要么规模做大剩者为王,要么捆绑很重的服务摆脱价格比拼,才能证实自身的市场价值。
医生集团仍然活跃,虽然比前两年退烧,但架不住内心骚动的医生太多。医生集团的定义和模式仍充满争议,工商注册也只能走公司体系,已经成立的医生集团好多已经有名无实,纷纷掉头办起了线下诊所或者科室托管。医生集团并不在于有多少名医加盟,关键是医生入伙之后能否比单干带来更多优质患者或者解决一些烦人问题,看似轻资产的其实是个重运营的事。
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一直是个好故事,无奈中国的商保体系和基层医疗都发育不良,造成了现在只开花不结果的局面,虽然大家都知道要熬到春暖花开。现在活跃的慢病或健康管理项目吸取了过去“广覆盖无成效”的教训,纷纷采用了更好的智能硬件或者人工智能技术,重点针对有支付意愿或使用意愿的患者群,例如肿瘤患者和PCI术后患者的康复随访,或者为医院和保险公司提供B端服务,多数都有稳定的收入和逐步增长的用户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今年最热的医疗创业话题,人类未来高度以来AI也没啥悬念,这个门类找40家公司都不成问题。问题就出在太多人看好了,中小创业公司很难再大鳄虎视之下分得一杯羹。医疗大数据被认定是国家的战略资源,想依靠私下关系或者投放硬件来低成本获得高质量医疗数据,不仅很困难而且有法律风险。人工智能的基础层应用几乎是IBM/微软和BAT的天下,而图像、语言和文本的识别未来很有可能趋于免费,现在的算法和数据壁垒远没想象的巨大,只做技术不做服务难以构成业务闭环。这个领域中小公司不是不能做,但创始人需要能看到五年以后的市场格局,同时能确保团队能活五年。
在接触了几百位医疗创始人之后,我们由衷地敬佩他们突破医疗体制束缚,在泥泞中顽强打拼的精神。这篇文章绝不是否定创业者的努力,因为在创新初期挑毛病总是最容易的事,但最有意义的是把看似万分困难的事坚持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