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护理创意展品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护士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时间最长,也更懂得患者的“心”。在护理过程中的许多棘手问题,也许通过几个轻松的小发明就能迎刃而解。今天下午在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举办的护士节庆祝活动中,就展出了一批护理部创新发明的展品,这个十分吸睛的“杨中心护理百项创意三生三世展”,充分体现护理人的智慧。由于疫情尚未结束的缘故,本次护士节的举办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医院护理部主任王静介绍,医院从2013年至今产生的103个护理创意中挑选了其中的64个创意展示了他们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共109件展品,分4个展区展出。其中,第三展区共展出16件在武汉雷神山医院破土而出的小创意,这些展品看似简单,但却是医院援鄂护理队在战地就地取材手工制作而成。

2月19日晚,杨浦区中心医院30名护理人员奔赴武汉,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同接管了雷神山医院C3病区,在奋战的42天里,研发并创新了16件护理用具。该院护理部主任王静介绍,10天建造的雷神山医院,由于时间紧迫,C3病区应急灯和照明灯接错位了,为了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护士们临时将黑色口罩制作成黑色眼罩并在上面绣了大眼睛,解决患者当晚睡眠问题。

穿上防护服,没有口袋,一些随身物品没地方放,护士们利用隔离衣的外包装全手工制作工具包,从此以后,笔、纸、对讲机、手电筒等工具可以随身携带了。

初到雷神山时,很多老年患者不会讲普通话,厚重的防护服又增加了医患之间的沟通难度,护士们往往要用“吼”的方式与患者沟通而且效果也不佳。他们及时联系了上海的小伙伴,通过连夜赶制,制作成了护患沟通册送到武汉。通过护患沟通册解决了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交流问题,它也成为了医患之间的“沟通桥梁”。

王静还介绍了一款神奇手套,为了给新冠病人增加肺功能锻炼,教会病人做腹式呼吸和吹气实验,书本上建议蜡烛吹气法最有利于肺功能锻炼,可是在隔离病房中会有很多安全隐患,聪明的护士就自制了神奇手套,配合一根吸管,让病人尽最大努力用力吹气来增加肺活量。

在武汉的隔离病房内,有一位因急性肠梗阻而做的临时造口患者,对于造口这个新生物,患者产生了恐惧及排斥的心理。医护人员除了教会患者更换造口袋外,还通过漫画的形式告知患者今后的生活及护理小知识,以轻松的方式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并慢慢地接受了这个新生物。同时,护士们还带去了上海的创新设计,就地取材用带尿显的尿布做成了吸尿作用的蘑菇,在清清爽爽中完成操作。

监护室的患者病情比较重,需长时间使用呼吸机。患者精神好很多后,主动想喝水,但是每次取下呼吸机面罩,还没喝水就觉得喘。杨浦区中心医院SICU赵越护士长和护理部主任王静讨论时一拍即合,立马便有了灵感,为何不设计一款让患者能顺畅喝水的面罩呢?

两人着手干了起来,很快她们的设计方案便拟定了。她们在面罩上设计了一个可伸入吸管且不漏气的孔,当患者不需要喝水时,这个孔便用活塞堵上,当患者需要喝水时,打开活塞,塞入吸管即可。虽然这个方案已经解决了患者的喝水问题,但她们想得更为周到细致,因担心水温太高会烫着患者,于是便在吸管上做了文章,把吸管设计成一款可以变色的特制管:未使用状态下,吸管呈现透明;水温正常时,吸管呈现黄色;水温偏高时,吸管呈现橘色;水温过高时,吸管呈现红色,提醒护理人员注意。

护士们在救死扶伤的同时“脑洞大开”,发明各种物品以解决临床问题。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杨浦区中心医院院长于德华说,护士们的“智慧”发明大都是源于临床,她们留心观察临床的需求,巧手制作许多“小发明”,在病房里发挥了大作用,也让病人感受到了优质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