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主编/尹学兵值班编辑/陈琦
上海在生物可降解 “心脏植入器械”领域研发又取得创新突破
来源:搜狐 2020-05-22 00:00:00
5月19日,患有动脉导管未闭的2岁小男孩王某,体重11公斤,在沪接受了全球首例“完全可降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植入术。手术由我国著名儿科心血管疾病专家、上海新华医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孙锟教授率领团队通过微创介入实施,整个过程约30分钟,手术顺利成功。 据孙锟教授介绍,动脉导管(PDA)原本系胎儿时期肺动脉与主动脉间的正常血流通道。出生后婴儿即开始肺的自主呼吸,动脉导管24小时内自行闭合。如该通道持续不能闭合则形成动脉导管未闭。该疾病会导致儿童缺氧、发育迟缓、活动耐力降低、反复呼吸道感染、 心脏增大、肺循环压力及阻力增高和心力衰竭等症状。因此,该疾病需早发现、早治疗,只需介入封堵未闭的动脉导管,中断其血流就可使患者痊愈。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12%~15%,女性约两倍于男性。约10%的病例并存其他心血管畸形。 以往此类手术通常采用的是传统金属封堵器,可能存在金属永久植入物的相关风险。封堵器植入后6个月后即可完成修复,因此,可降解封堵器既能修复缺损又不在人体内残留金属植入,这项创新是革命性的,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孙锟教授对该专业领域器械的可降解化研究持续关注和重视,带团队亲自参与了“可降解封堵器”研究,并荣获了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此次试验中使用的“可降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由上海锦葵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制造,该公司继2019年推出的全球首个“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后的又一创新产品进入人体临床阶段。医疗经过十多年的科研创新,获得了多项专利,创新制造了一系列的“生物可降解”心脏封堵器。“可降解”材料制作的封堵器在手术过程中操作简单,安全、无害,使患者心脏缺损得到修复治疗。该器械植入人体12个月后,其可降解材料会最终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锦葵医疗与国内多家著名医学机构联合,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长海医院、北部战区总医院和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可降解封堵器领域的研究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省市科研项目资助,并陆续开展器械人体临床,共同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使我国在该领域器械研究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你喜欢
- 中国国药新冠疫苗纳入世卫组织紧急使用清单
- 连花清瘟胶囊:中药科技创新成果在重大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 【TOP20】2016年中国独角兽医疗健康企业估值榜
- 《新冠肺炎防治精要》英文版全球首发
- 2021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发布,暴露了五大医疗问题!该如何解决?
- 国家科普健康专家:医务人员应该学会做科普
- 中疾控通报疫情现状,信息量极大!
- 微创保胆取石术为胆囊结石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 我国首个《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无针注射操作指引》发布,中国医疗技术再次突破
- 互联网+模式创新:互联网+妇幼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
- 腾讯微保公布“医护保”理赔情况:50名医护人员已获赔,98%来自武汉
- 发改委发布第二批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方案的复函(附首批名单)
- 新冠确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仅2.3万元!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 “2022年威尼斯心律失常大会”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
- 中国医药全球贡献不足5%,精准医疗有望破局
热门推荐
精彩热点
01-22